原文网址:耿洪亮: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
耿洪亮: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
更新时间:2025-07-08 关注:2370
耿洪亮,籍贯河南长垣,本科学历,当过教师、公务员,后任濮阳市林业科学院党委书记、院长,2016年被授予“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。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,1989年开始发表散文、报告文学,代表作有《歌,在绿叶上跳动》等。近几年诗作发表在《诗选刊》《作家报》《中国家庭报》《湘江文艺》《鸭绿江》《延河》《安徽文学》《奔流》《海燕》《中原文学》《青年文学家》《黄河文学》《辽河》《南方文学》等报刊,并荣获第一届《鸭绿江》诗会二等奖、“正念杯”全国大赛二等奖、《青年文学家》期刊“优秀作家”、濮阳市“红花郎”杯诗歌大赛一等奖等奖项。
驻村往事
文/耿洪亮
人生的许多过往,早已陷入空茫。但二十多年前的驻村往事,我却至今难忘。
阳春三月,我带队进驻北中原黄河故道的西土垒头村。它像遗落在古老河床上的一抔黄土,萼红难觅,单调乏味。举目所见,是低矮的土坯房舍和土垛的墙。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,一副天旱水瘦,穷熬苦度的困顿境况。
乡党委书记讲,听说市里要下派驻村工作队到乡里,村党支部书记郭盼云,天天泡在乡里申述。我们这支工作队是她哭诉着要来的。为了吃透村情理思路,工作队入户走访,座谈民意。“领导啊,咱村地多井少,为了浇地用水,弄得街坊邻居不和。你可要想想办法呀!"“眼下着急的是修路,这不,因为缺钱停工啦……”“你看咱村这穷样嘚,光靠种庄稼,到猴年马月还是个穷。”“400亩枣林产量低、品质差,换不来个零花钱。"一句句心酸话语,一声声热切期盼,伴我度过了一个个沉思的不眠之夜。
“所长,回到市里,你可千万别只顾着睡大觉喝鸡汤啊!"几次准备回城协调工作,郭支书总是借着样板戏里的一句台词为我送行。我知道,那不是调侃,分明是一种凝重的寄托。心中的这份责任,从小就耳提面命的农家情怀,我定然不会面对农民的疾苦而踟蹰不前。
修路难以为继。工作队出主意,挖潜力,指导包租了枣园、荒地和坑塘,可资金仍有缺口。在大家万般无奈时,我决意捐助修路,以解燃眉之急。回家说明来意,妻子抱怨说:“你也是县级干部,不沾公家的光,咱心里踏实。可为了工作还要自己倒贴?"当她听了详细情况后,更多的是理解和体贴:“孩子就要高中毕业了,这是为他上大学攒下的钱。你是队长,实在为难就捐了吧。”我把六千元钱装进衣兜,又稳稳地摁压几下后,深情地拥抱了妻子。
有时,追求会赋予超越自己的力量。性格文弱内敛,不善社交,却一心想把庄户人家的心愿变成现实。为此,自加压力,哪怕被世俗的锋刃划伤自尊。“老兄,你这是支持县里的工作。财政虽然困难,我也要想办法解决生态村建设的资金。"几次预约,我终于见到了主抓农业的县领导,他仪态雍睦,却话语从容。我双手紧握,连声道谢,仿佛握住了一帧帧林木葱茏,陌上果香的画面。申报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,一次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嗟叹中徘徊不前,我也为自己的人微言轻而心生烦躁。在朋友的斡旋下,推杯换盏,抵掌而谈。而笑脸之下是我内心的五味杂陈。项目有了突破,我却踉跄于昏暗的夜灯之下,把接我回家的妻子担心得两眼泪花。一批批果树、蔬菜和养殖专家,走进枣林,走向田野,把脉问诊,解疑释惑,示范技术,发布信息。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召唤下,骄阳下那一阵阵的欢声笑语,风雨里那一次次的求学热情,宛如一缕缕暖阳,悄悄融化着村民们那些压抑心头的沉重。
忙碌缩短了时光,转眼已是仲冬。安顿了抱恙的父亲,飞雪伴我回到了村里。街道庭院,沟渠塘岸,田埂旷野,我与村干部盘算着开春后的植树任务和果树基地的土地规划,高耸的井架也已经竖起,各项工作有序开展,我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。手机铃响,突然传来了姐姐撕心裂肺的嚎啕声……父亲去逝了,我呆愣着,又失声而泣。
母亲病逝后,一生坎坷的父亲一直在老家生活,后来父亲每年随我生活几个月,冬来春回,粗茶淡饭,从来没有额外要求,生怕给我们添麻烦。几日前,父亲因心律过速住进医院,我把姐姐从老家叫来陪护父亲,又急忙赶回村里。没想到匆匆一别,竟阴阳两隔。送父亲回老家安葬的路上,我一直不舍地紧紧握着父亲冰一样的手,思绪翻涌。祖母去世时,我远赴新疆为国家追讨骗款。母亲病逝时,我在严冬的黄河滩区落实“三同”(同吃同住同劳动)工作。如今,我挚爱的父亲又不辞而别。想起这些我的心都在滴血,为亲人做得太少,难道是我的宿命!二十多年来,我一直在痛苦地想,当初,如果多陪伴父亲几日,他还会匆匆而去吗?为了工作可以不遗余力地求人,如果及时求助时任医院院长的党校同学为父亲做一次专家会诊治疗,他还会撒手人寰吗?人说父子连心,难道是父亲感应到儿子受了不少委屈而心生难过?儿子不孝!不孝的儿子!父亲的离世是我一生的愧疚和心痛。我时常心里空落,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孤儿。
又是一个阳春三月,驻村工作即将结束。弥望原野,新打的八眼机井清流喷涌,垄水淙淙;碧绿的麦田上,漂浮着一座座如云似帆的蔬菜大棚;连着天际的林果基地,桃花粉红,枣芽青萌;杨柳环村,摇曳生姿。平坦的柏油路走街入巷,夹道的国槐和栾树整齐划一,青葱条畅。农家院落统一栽植了葡萄,已是卷须缠绕,攀援而上,碎花淡香。全村人均新增果树十八棵,生态村建设初见成效。淳朴的农民荷锄吆车,手胼足胝,勤劳耕作,那是脱贫路上铿锵着的脚步和希望。
回望过去,妻子时常说我“傻气”。我却珍视着那种“傻”中的热气腾腾。不计得失,挥酒激情,甚至捆绑了家庭,迷失了亲情。有遗憾,但更是对初心的追求,良知的守望,灵魂的绽放。这么多年,也许这就是驻村往事难以忘怀的缘由吧!
-
·第三届郦道元文学大赛颁奖盛典暨南国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25-02-04
-
·耿洪亮: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2025-07-08
-
·抹不掉永恒的记忆——记修建红旗渠东下渠段参与者张福花2025-07-01
-
·火龙岗上的英雄足迹2025-06-26
-
·【全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参赛作品选登】天津高淑琴《过年》2025-06-23
-
·周效文《诗海扬帆》、刘二龙《五师散记》赠书仪式在宁武举行2025-06-09
-
·瘦石先生《蝶恋花》八首2025-06-09
-
·厉彦林丨《母爱情深》读书分享会在家乡山东莒南举办2025-06-08
-
·天津工业大学博雅书院邀请袁铁山作“邂逅中华诗词之美”专题讲座2025-05-30
-
·“中原民众抗战第一村”是如何得名的2025-05-30